2023年9月7日,《人民日报》以《“关中忙罢艺术节”,有看头!》为题,报道了“关中忙罢艺术节”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建设的相关情况。
具体内容如下:
游客在逛终南乡集。
凉风、虫鸣,一面是乡村的自然本色;话剧、画展,一面是艺术的丰富展示。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正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举办。一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庄,正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艺术新空间。
“忙罢会”是陕西一项习俗,夏收后农民走亲访友,请戏班唱戏。艺术节也由此得名。犁、耙、叉等农具被“请”进村史馆,以生态、科普、农民肖像为主题的壁画随处可见,各类艺术装置立于田间地头……艺术的种子播撒在乡土大地上,扎下了根。
本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以乡村文化振兴与建设为重点,设置了民俗影展、终南戏剧节、大地生态艺术展、终南乡集、终南乡宴、民俗泥塑工作室计划等活动。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关中忙罢艺术节”总策划武小川说:“艺术节从以前只在夏天举办,变为全年有活动、有项目,高品质的乡村文化新内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出现。”
“今年艺术节推出‘家庭美术馆’活动,由50余名西安美术学院的师生与村民共同开展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分布在庭前屋后、院口街道,营造了星星点点的美学新空间。”本届艺术节总执行崔凯敏说。
“我这小院都成景点了。”村民刘欣元说,在她家的院子里,一个个旧轮胎、旧瓦罐里种着农作物和花草,别具情趣,吸引了不少游客观赏、拍照。
刘欣元家小院的美景,其实是西安美术学院师生、村民和游客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学生们通过收麦晒麦、剪葡萄枝等劳作,换取村民的旧物,再由游客、村民选取喜爱的植物在旧物中进行种植。“我们希望将村民和游客纳入创作主体,通过艺术让人们与乡土产生更多联系,激发人们对乡土的热情。”西安美术学院教师任一飞说。据介绍,鄠邑区已吸引200余名艺术家和青年人才驻村创业创作。
在艺术节的带动下,一条位于秦岭脚下的精品艺术乡村文化旅游线——“八号公路”不断延展:栗峪口村打造“乡创客”文化产业集群、下庄村打造新民艺传承示范村,栗园坡村打造乡野农产文旅村……沿线村庄不断探索乡村艺术游的产业融合。近年来,鄠邑区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并引进了“蔡家坡美好生活服务中心”等56个消费新场景,策划研学旅游、农业采摘等20余个增收项目,开设100余个共享销售摊位,预计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8000余万元。
“艺术节不仅是生动的‘艺术实验’,更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我们要利用好艺术这把‘钥匙’,解锁更广阔的乡村发展空间。”鄠邑区委书记李化说。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07日 13期文化版)
2023年8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了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
日前,第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举办。忙罢,是关中庄稼人在夏收大忙时节之后,闲下来走亲戚、唱大戏、庆丰收的一个传统习俗。从2018年开始,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关中忙罢艺术节总策划武小川和西安美院的团队一起,成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决定以恢复传统的“忙罢古会”为契机,举办一个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中忙罢艺术节”。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认为,关中忙罢艺术节把艺术、实验、生活结合起来,使得人人愿意参与,具备了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示范价值等多种意义。“展在麦田,写在麦田,食在麦田,集在麦田,骑在麦田。”路旁的艺术节彩旗招展。山脚下,村民崔大姐正在葡萄园里忙活,翠绿的果实已经挂满枝头。她说:“等到秋天葡萄熟了,再来我们村,更是美滴很。”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7日 09版)
关中忙罢艺术节简介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师生成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在关中的乡村中开展各类深入地艺术实践教学,致力于乡村文化再建,并于2018至2023年6月麦收时节,在西安美术学院、中共鄠邑区委区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在石井街道的蔡家坡等村,连续举办了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艺术节突出劳动、合作、收获、欢乐的理念,借助农业文明的传统民间节庆——忙前节、忙罢节,突出传统乡村社会所倡导的“乡约”“乡礼”“乡俗”“乡庆”,细妙的展现着其延绵的生命力。活动以“终南山下,享·关中忙罢艺术节”的理念,借助终南山丰富的自然与历史资源,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以终南戏剧节、终南生态艺术项目、社区艺术项目等多个板块,用艺术激活忙罢节庆传统,推进乡村复兴,开展的艺术项目突出在地性、生态化、实用性,将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价值认同、规范秩序,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创新文化、生活美学相结合,共同构筑城乡文化相互成就的有机关系,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责任编辑:邢书磊 / 编发:问帼倩/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