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观察》2023年第3期刊发院长朱尽晖署名文章:《新时代中国画创作谈》,全文如下:
中国画悠久而丰富,以至于在时代浪潮中关乎其自身如何发展的问题数次成为美术论争的焦点,并由此形成多种倾向与流派。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民族在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之余,也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元素。不仅有全球文化秩序的动荡、东方价值的再认知,还带有中国美术的主体性诉求。这一境遇也意味着身处其中的艺术家要肩负新的使命与担当。与此同时,在筑就建设中国美术高峰之路上,学界仍然任重道远,除却要统筹推进绘画的现代化进程外,还肩负着绘出中国气派、传递中国风格、彰显中国精神的复兴之责。新时代的中国画要筑就高峰,离不开传承与创新,如何传承,传承什么,又怎样创新?成为所有创作者亟待思考的紧迫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画繁荣发展的关键课题。此外,这当中还应着力思考的是如何在时代征程和纷繁形势中实现自身价值,在形式语言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共筑新形态、铸就新模式。就此,笔者认为,只有心怀“国之大者”,绘国之大美,才能彰显中国画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以创作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纵观中国画的现代形态探索,无论创作还是理论建树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就。艺术家们在关注生活、与时代同步伐、塑造典型形象和借浪漫主义、表现主义以形式拓新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在思想立意和风格样式方面也出现了多元叙事手法。但还应看到的是,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似乎仍然存在着一种摇摆不定,甚至不知所措的茫然现象。一方面,在以人民性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外,仍有部分局囿于小美小我。另一方面,在具体实践绘国之大美,特别是重大题材、主题性创作方面,理解不够深刻、艺术表达造诣欠缺。甚至出现了重题材内容轻艺术表现、缺乏感染力和生动性、图式样式化、形象塑造僵硬化等问题和现象。对此,以创作带动理论研究或许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之法。所谓以创作带动理论研究,意即试图通过将创作与实践理论相结合,通过研究避免创作的不足,例如主题把握欠缺、理解欠佳、形式程式化等问题,从而达到思想内涵和形式语言及其风格的协同推进。
当前,中国画在艺术为人民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都无疑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予以展现,诸多作品在图式及笔墨语言上都能较好地承续传统。但倘若放眼望去,将其置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语境下似乎又犹显不足。如何在承续中实现更高层面的创新,如何在作品中更深层地体现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将思想性、艺术性和美感有机结合,以创作带动理论研究,必须予以重视。
朱尽晖 暖流 纸本设色 180×96厘米 2022
二、以批评话语推动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道路上,中国画乃至中国文艺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富有感召力的笔墨图式来传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价值。特别对于被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画来说,其内在凝聚的都是充满着大智慧、高扬的人文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丰厚宝藏。中国画要想赓续并激活自身生命力,一方面应立足其固有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就应当在传承中创新,实现自强。而在薪火相传中实现守正创新,就必须看到批评与创作实践的互为影响。其中,厘清中国画的批评话语,构筑美术批评的中国模式便显得极为重要。在传统中国画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从谢赫“六法论”开始直至晚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逐渐构建了具有中国画本质特征的语言批评。在20世纪中国画发展中,正是不断出现了“改良”“改造”及“革命”的论争,促使其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蜕变。可以说,中国画的创作始终与批评相伴相生,其形成的一套彰显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术语都根植于丰硕的创作实践基础上,又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铸就了经典与高峰。在当前中国画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探索道路上,不论是气韵意境、笔墨意象等关系语境中对艺术家及其作品予以评论,还是着力探究内容形式、图式语言等学理问题,甚至于伟大时代下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体现中国精神等立场判断上,中国画批评当代建构的紧迫性与重要性都不容忽视。
三、以时代力作实现价值理想。文艺既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最能体现时代风气面貌的一方代表。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宏伟蓝图正是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深入生活。站在中国美术发展的时代方位和赋予的责任使命来看,中国画在各种思潮纷繁并峙中更应该始终跟上时代步伐,与其紧密结合,把握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将艺术家个人意趣与心中理想、远大抱负相结合,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站在具体创作层面,面对融于多方面的信息传达,以及从军事到地域、从性灵到意趣,从单一化到全方位,中国画更应于叙事方式上进一步实现宏观与微观体验的有机融合,实现拓展新艺术语言和风格的表现探索,实现历史厚度和细节深度的双向统一,实现从文化观念转向对社会价值的共同需求。以时代力作实现价值理想,让能体现大情怀、大格局的中国画精品成为主流,也让新时代中国画不再仅是纯粹的传统生态文化及哲学理念的显现,而更多是一种能够在当代多元文化格局和全球化文明相互交融中的综合折射。
朱尽晖 溪谷 纸本设色 180×96厘米 2022
四、以世界视野彰显中国精神。当前,中国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面临着如何在激荡洪流和多元格局中塑造好国家民族形象、绘就好时代画卷,如何推动实现新时代中国画的高峰发展,如何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新作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应当看到,中国画在新时代要发展,就必须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动源,但中国画的创造发展并非盲目东拼西凑,也非无缘由地追求无限拓新,而是在立足积淀的基础上着眼未来超越,且同时兼具思想性、文化性的高度与深度。作为最具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艺术家,更应该勇于立足于世界视野下,着力彰显艺术创作上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近年来,中国画的主题性特征日渐显著,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的相继推进,也使得高水准的主题性佳作频出,拓宽与升华了这一画种的视野和高度。在可喜之余,我们还应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力求突破模板化,凸显创作的主动性及个人意识。就笔者而言,一方面,在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创作时,既需要尊重创作规律,经过本体层面的反复锤炼,积极探索其在不同背景下可能存在的多种表达,进而达至推陈出新。另一方面,在对待不同主题与内容时,不仅需要现实化的、艺术的把握世界,真实反映客观世界存在,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作者主观的情感认知及态度。而在艺术手法上,还更加需要有意识地去尝试各种表达方式与方法。
筑基新时代的中国画高峰,离不开艺术家们身体力行对其语言体系、笔墨章法、内在风格等方面创新的可能性发掘,以及时代审美品质的追求。作为具有中华民族独特基因与元素的中国画,其近百年来在批判的生态环境下艰难行走了大半个世纪。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改造与变革探索,才逐渐找寻到其自我存在的价值。现如今,中国画想要于世界格局中构建起其主体地位,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形塑人们的文化自信心,那么作为这当中的艺术家们也必须坚定文化立场,心怀“国之大者”,绘国之大美,绘国家意识之形,努力使这一传统媒介与当下交融,实现内容形式、笔墨图式、观念手段的全方位突破,才不至于走向弊弱,才能够在鲜明的时代印记、纷乱变动的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其当代价值,才能够凭借深厚且鲜亮的底色、独特的水准与精神,于世界之林形塑高峰之象。
(责任编辑:邢书磊 / 编发:问帼倩/ 来源:美术观察)